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词汇,它既用于界定15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特定状态,又用于展现一种合于人类期望的发展性价值观念,因此成为人类追逐的世间理想。这样的理念,促成了务实改进社会的原生现代化与实现理想目标的批判现代化两种现代化模式。两种方案,都追求社会的发展。相比而言,前者在承认社会总存在不足的前提条件下,尽力寻求财富的增长、福利的改善与公益的增进;后者则认为社会是可以从根本上重建的,因此希望超越具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之一。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机理。西方式现代化暴露出的各种弊端阻碍了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行动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现代化遵循正确方向和沿着健康道路向前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准则。
摘要: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先行”的现代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却因为资本的贪婪、扩张本质也同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打破这种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不仅符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真理,而且顺应了当前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和必然潮流,深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近一百多年来,旅游作为参与理解和洞察世界的方式以及旅游的大众化和全球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20世纪2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探索逻辑;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呼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实践逻辑。旅游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应充分体现其时代性、伦理性和指引性。未来需要探索更高的价值理念,尊
摘要:浪漫主义的确是一场极具争议且无法用某种单一的立场或者价值观来概括的、极为复杂的思想运动。但是,这种复杂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完全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完全无法定义。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宗教、科学和政治思想,与整个哲学或形而上学研究的主题和意图保持着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正因为早期浪漫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突破了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反思哲学的局限,所以,他们关于自然、宗教和政治的观念具有完全不同于启蒙的
摘要:学界关于“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长期以来都存在误解。批判理性主义者认为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是哈贝马斯对波普尔的理论攻击,但波普尔与阿多诺之间本无实质分歧。达伦道夫意识到了波普尔和阿多诺之间的分歧,但将其理解为一种康德式立场和黑格尔式立场之间的冲突。根据对论争文本的考察可知,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成问题的,图宾根会议上波普尔和阿多诺之间的分歧就是实证主义论争的起因,这从本质上表现了批判理论
摘要: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康德的政治共同体与伦理共同体在立论基础、制度内容以及可实现性上均有着较大差异。前者彰显的是最高的政治善,旨在通过强制的法权与渐进的改革走向国家间的永久和平;后者则彰显的是神学层面的至善,需要预设上帝作为最高的公共立法者,以此对所有人的德性法则进行普遍规定。这两种共同体理论之间的“断裂”使得康德实践哲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受到挑战。但康德同样还提到了一种目的王国共同体,它以道德
摘要:当下,司法领域已经或者可能出现三种形态的数字诉讼。1.0形态的数字诉讼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诉讼结合的初级形态,诉讼的基本机制和规则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0形态的数字诉讼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方式处理依托于数字技术的数字纠纷,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脱离传统诉讼原理的束缚;在3.0形态的数字诉讼中,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证据的形成及其审查判断,纠纷与诉讼程序的展开亦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诉讼理念、原则以及具体的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于刑事检察,“四大检察”的提出为检察机关以更广泛的途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的履职特色,使其具备了规范行政执法、推进公正司法的能力,这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需求相符合。在实践中,行政检察对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有关机关不积极履职、不当行使权力等现象进行了监督,并引导企业开展了行政合规建设。当前,行政检察在法治化营
摘要:政府主导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问题,但在法学界则长期受到忽视。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9件法律已将政府主导明确规定为基本原则之一,未来政府主导原则入法的步伐可能会不断加大。政府主导原则的法律确认是法规和党政文件中同类内容的升级,其在内容上与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乃至更宽泛的多方协同或多方共建相结合,并以各级人民政府的相应职责为具体依托。就规范基础而言,政府主导原则内
摘要:新时代以来,新一轮农村改革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试点试验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关键、以技术赋能为依托、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新时代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不仅深化了新型集体所有制理论和农村集体产权再分割理论,拓展了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和新时代乡村治理理论,还发展了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和农业农村
摘要: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风险挑战、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重要方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底线包括集体所有权底线、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在“还权赋能”、“财产价值显化”驱动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突破底线的多重风险:一是宅基地使用权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背后隐藏集体所有权实现危机;二是竞价使用、有偿退出等试点方案弱化宅基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使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面临挑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现代学校改造课程体系的一种尝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全新的实践形态,而是对以往一切学科课程体系批判改造尝试的改进,是现代学校自觉加强课程间关联的一种举措,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互吸纳与妥协的结果,是学科课程自我改造的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是对时代要求的主动回应,也是对学生主动关心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自觉引领。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基础教育;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学生
摘要:教育研究方法不同于实体性工具,追问其对世界本体、知识确证以及研究者的设定,有助于理解其合法性。根据“设定”可划分三种不同的方法路线。实证路线将教育世界分裂为现象与本质、事实与规律,研究者以教育本质、规律为知识追求,置身事外观察、静思;理念路线关注“人为世界”,研究者以理念构建为知识生产旨趣,超然于现实绘制理想图景;意义路线打破“分裂”、“静态”的世界本体设定,着眼流动、变化的真实世界,研究者
摘要: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经历了鼓励引导为主的起步探索、规范初步建立的制度形成、强化政策落实的制度完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政策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导致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实践进度不一,实施力度有强有弱;交流轮岗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为笼统,“谁去交流”的随机性较大;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主动交流轮岗的意愿较弱;重流
摘要:自司马相如献《大人赋》,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凌云”已成历史上人生际遇与文章才气的代词。考察相如献赋本事,兼括武帝耽方士之术与相如居官清冷的不遇情怀,而后世以“凌云气”或“凌云笔”拟写人生与文才,形成了该说由读者到作者、由仙气到文气的变迁。回归历史,从制度来看,相如赋之所以能惊动汉主,既与武帝好赋有关,也与当时的献赋制关联;从文人情怀来看,其中“奴颜”与“风骨”隐含着历代士大夫的无
摘要:随着刘向编辑《楚辞》成书及王逸《楚辞章句》的盛行,“楚辞”在汉宋间的篇目与概念基本被《楚辞》限定。而宋代楚辞学则发生了文本(文献)层面的转型,晁补之、朱熹等突破了旧本的思维限定,在更易“楚辞”篇目的同时重塑了“楚辞”概念,还积极拓展了楚辞文献的范畴,实质上完成了一次对“楚辞”的重新构建。宋代楚辞学表现出的文本革新思想,直接促进了元明清时期楚辞学多元化面貌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楚辞学
摘要:李东阳是明代弘治、正德之际一位颇具心术和文术的台阁重臣,其文学盟主之路与官位上升同步。其盟主地位的确立以入阁预机务为标志,然此前亦有较长的苦闷守望期。延承“文归台阁”的制度优势,李东阳不仅写作独属于翰林和阁臣的工作文体,还广泛写作一般官员和士人的通用文体。而耽溺诗歌创作与唱酬的癖好,又让李东阳突破了一般台阁作家的“馀力为文”意识,标志着文坛领袖由政教重臣型向“风流儒雅”型转换。其文学盟主术主
摘要:在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尽快把新解放区的出版事业统一起来,把编印马恩列斯文献及中央重要文献之权统一于中央,同时“没收国民党反动派的出版机关”,领导和组织民营书店,整顿翻印、假冒及黄色书刊泛滥的出版市场,并于1949年2月成立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12月初该出版委员会正式转型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下设的出版局。出版委员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机关,汇聚了中共领导下的在城市和乡村工作的
摘要:停废科举是清季制度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为缓解停废科举可能引发的士心震荡,清廷尽可能多地为身处科名底层的童生、生员安排出路,如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出台优渥的科举善后考试政策等。在四川南部县,童生和生员还有从事新政公务、私塾教读等出路可供选择,且童生还能通过获取“训生”的方式来弥补旧学功名缺失的遗憾。此外,清廷及各直省地方在学堂入学和科举善后考试中亦多有变通,为年龄较大的童生
2024年1月5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省社科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团队、四川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首届“文本与田野:中国西南区域历史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