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在遵循教育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从本质特性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还体现“两个结合”赋予的特殊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从主体价值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是领导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又是事实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从实践方法论上看,中国教
摘 要 新时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通过系统梳理近五年(2018-2023)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发现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模式及历史发展脉络;实践研究主要关注课程、教学与评价三个层面。经分析,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化以及研究主题丰富化的特征。未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
摘 要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关注乡村学生生存本质、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品质、彰显乡村学校特色的价值内涵,其关键是追求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基于此,在实践路径上,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进:在学生方面,应以乡村场域为依托,夯实乡村学生成长根基;在师资方面,应以乡土资源为潜质,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学
摘 要 学习共同体强调民主关系的建立、学习意义的生成和次社群的产生,学习共同体数字化转型是基于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与应用中所产生的重要教学场景性概念。在科技与时代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学习共同体数字化转型是破解学习共同体运作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而理解和探寻其模式构建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实施需加强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师生“数字文化”素养提升,增强外
摘 要 安全感在课堂交往的有效性方面起关键作用。课堂交往具有实时的公众注视、隐性的竞争特质和潜在的社会等级三种特性,其交往过程饱含了评价风险、人际风险、社交焦虑、表达焦虑和认知焦虑等各种不安全状况。出于追求确定性和规避风险的本能,个体在课堂交往中面对上述危险情境表现出回避型沉默、顺从型应付和迎合型表达三种不良交往反应。因此,唯有增强交往主体在课堂交往中的安全感,才能切实提升课堂交往的有效
摘 要 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与运行的根本制度。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契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学校领导体制。采用可视化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梳理了三十年来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研究的核心文献,从年度发文量、主要载文期刊、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自2019
摘 要 伴随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的有力跃迁,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通过在线、在场等方式呈现有效知识,弥补实体教学过程的时空、主体困境。但基于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学习资源不均衡等现实问题,数字技术供给不足和区域数字协同发展障碍逐步显露,城乡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充斥着各种未知可能。据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有经验基础上,探索城乡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城乡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并提供对
摘 要 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学校文化建设正遭遇着由系统殖民引起的离境之忧、主体中心逻辑造就的生成之困和从“成人”到“治人”的体用之殇。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重塑学校文化生态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主要观点将以语言为媒介的交互活动作为系统进化的动力源泉,将“U”“D”原则作为系统优化的外部保障,将“非强迫共识”作为系统规范的本质属性。基于此提出我国学校文化建
摘 要 在基础教育的减负历程阶段中体育分别被定位于“视为负担”“必选动作”“等同减负”“对冲减负”“减负利器”五种角色。体育所发挥的作用随着减负政策价值取向转变和治理思维转向由“被动发力”转变为“主动作为”,成为减负的必需品。现实实践中体育争抢时间为减负攻城略地;创新作业类型为减负化解矛盾,赢取共识;满足主体的教育需求压力,调适缓解教育焦虑。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体育助推减负,需形成体育课
摘 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师计划”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虚拟教研室可实现跨时空、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合作交流,建立资源管理共享新平台,创新区域协同育人新机制,构造合作教研共同体,开辟教师成长新基地。虚拟教研室赋能“强师计划”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完善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推进教育公平,满足教师专
摘 要 为探索乡村学校氛围、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情绪劳动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学校氛围量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教师情绪劳动量表对广西玉林市乡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07份。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乡村学校氛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情绪劳动和教学效能感;情绪劳动的表层扮演能显著负向预测乡村教师教学效能感;深层扮演显著正向预测乡村教师教学效能感;自然表达对乡村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回归不显著
摘 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仍存在诸多困境,价值定位模糊、操作路径不清晰、实施方式单一,应对性、临时性等现象突出,极大地影响了实施成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重新思考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施途径,将珍爱生命、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价值定位建立在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美好、发掘自身的优势、激发生命动力,进而追寻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实施途径中关注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学生形成有价值、有弹性
摘 要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心理弹性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是农村小学的重要生源,为了进一步拓展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升的有效途径,依托当下书香校园建设提供的现实支持,冀北一所农村小学面向中年级段留守儿童,基于阅读治疗理论开展了“通过阅读促进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实验干预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
摘 要 中小学图书馆应该成为学校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但长久以来,其重要性和育人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嵌入式图书馆课程”,将传统的图书馆课程围绕图书馆功能及图书馆学的开发逻辑转变为课程育人视角,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及学科课程需求为出发点,学科教师与图书馆员相互配合,将图书馆资源与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融入教学物理及文化环境、融入教学过
摘 要 后疫情时代在线学习成为一种学习新常态,从自主学习者角度设计在线学习资源成为一种趋势。运用新伦敦小组提出的设计框架对在线学习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包括在线学习资源的可用设计,设计在线学习资源过程及再设计三个维度。可用的在线资源受制于一定历史文化语境及设计情境语境,同时以自主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为准入条件。设计过程是学习者在可用在线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包含建构在线资源语义网络、评估及优化在线
摘 要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语文实践性作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主体开展的强调自主性、情境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跨学科等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言语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同时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既要走进教材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也要跳出教材融入社会生活,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新
摘 要 国家政策积极倡导要培育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设计思维教学法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其基本理念包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促进高级目标的达成,和从六维度出发的方法体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设计思维教学法为基础的项目式学习“P—POTEO”金字塔实践模型。该模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强调
摘 要 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从表现、表达和表征三方面构建化学美育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科书进行美育内容分析发现,教科书中美育内容融会贯通,与化学五大核心素养关联紧密。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科书中美育要素,运用生活中化学之美实现美育教学落地。 关 键 词 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美育;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张四方,翁森翔,赵娇
摘 要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却存在着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情况,且劳动课程处于边缘地位。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专职劳动教师和劳动课程实践场所缺乏,劳动课程评价正向反馈不足,劳动课程管理存在不足。基于此,从实践视角,在课程认识、师资培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以及新时代评价方案的出台,中小学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关注。而中小学教师在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评价制度改革缓慢、教师评价素养尚有不足、家长与社区的评价主体缺位、评价活动难设计、评价方法与工具使用效果难持续以及评价结果受质疑等。为帮助教师突破在实施过程性评价中遇到的困境,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摘 要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教学评价是其重要的判断标准。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审视教学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育人质量。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五育融合”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直观地体现出教学评价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落实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