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教育需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然而,当下逆全球化举措大行其道,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极大的挑战,呈现出亟需关注的发展趋势。 双向互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在国际变局中积极构建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水平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基于同世界各国互容、互鉴、互通的原则,高等教育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学科专业的短板,同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开展高水
21世纪,“核心素养”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 面向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信息化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思考未来公民的形象,并基于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征等,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 其中,美国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人才所需要具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中心议题。这个问题换言之,即: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各国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都是历史文化积淀、未来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及社会对人才的期许等方面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虽各国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在很多方面也逐渐趋同。 展望全球:核心素养的国际趋同观点 虽然“21世纪核心素养”的概念
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愈加关注应对不确定性未来所必需的能力,核心素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视为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教育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的共同行动。2012年,芬兰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芬兰,核心素养被称作“横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指的是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组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为了应对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2002年美国教育部联合包括微软、思科、IBM在内的十余家知名企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内的多家民间组织以及相关研究者共同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以下简称“P21”),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21世纪技能”,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和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P21认为,在过去的
2016年4月21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为了能够在21世纪生存的素养和能力》,正式提出“21世纪型能力”框架。这是日本在全球发展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进行课程编制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日本版的核心素养,“21世纪型能力”指向生存能力,由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构成,具有通用性、高阶性、人文性的特点。它从素养和能力的角度引领了日本教育改革的步伐,具有促进反思当前教育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始,经过近6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发达经济体。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领导力研究所和波特兰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报告,在人才竞争力方面,新加坡位列第二。世界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组织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其2022年的测试报告显示,新加坡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测试的结果均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的精英教
2024年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工作组发布的《全球教师报告: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推动教师职业转型》(Global Report on Teachers: Addressing teacher shortages and transforming the profession)指出,为实现“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将需要增加4400万名中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