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渝东北地区革命遗址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且分布广泛,蕴含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前对这些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存在资源整合不够、手段创新不足、品牌打造乏力和利用质量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革命遗址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聚焦政治性,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聚焦特色性,整合资源,力求创新;聚焦可持续发展性,加大宣传,培养人才,共同促进渝东北地区革命遗址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渝东北地区;革命遗
摘 要:邓小平着重从国家治理能力的治理内容、治理方法、哲学基础、检验标准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思想。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继承并发展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在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启示下,当前应健全国家治理具体制度、完善国家治理内容体系;健全基层治理方法机制、完善国家治理方法规则;传承中国传统治理哲学、发展国家治理哲学体系;丰富治理工作检验指标、完善国家治理检验标准。 关键词
摘 要:罕见病患者作为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确保这一群体的医疗保障不仅是增进全民福祉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面临孤儿药物价格高昂、研发动力不足的问题,加之各地医疗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及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导致现有的罕见病医疗保障机制尚不足以充分缓解患者面临的困境。鉴于此,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立法层面入手,加强制度性
摘 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建构被视为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是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教育部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社区的构建与管理已展现多种成功的实践案例。尽管如此,在实现学生社区的标准化管理以及社区多功能性拓展等方面,仍面临若干挑战。高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结合实际、创新驱动、数字化
摘 要: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驱动。基于我国2003—2020年2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投入越高的城市效果越显著。第二,科技创新产出的提高是数字人才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人才通过激发科
摘 要: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13—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子维度指标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区域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显示,产业结构高
摘 要: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等,在定性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定量测算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对其进行演化分析,进一步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两大领域的综合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子系统中,发展趋势并不均
摘 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也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基于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农业生产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测算农业生产效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采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作用关系,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生产效率
摘 要:南社(1909—1923),中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其诗作亦是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的重要一环。文学观上,南社诸子以强烈的入世精神介入现实政治,在书写时代风云的基础上赋予诗歌宣传鼓动效果,使得传统的济世文学观得到了现代性重构。文学风格上,社友力求深入体悟现实的同时又恰当表露现实,将浪漫抒情与革命体验相结合,进而催生了“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体式上,他们致力于有效演绎革命观念,既立足本土
摘 要:基于博弈论与数值仿真构建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专任教师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课程思政专项资助、惩戒警示及教学培训等措施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教育行政部门需采取多种教改措施组合,以有效激励教师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单一的资助、警示或培训措施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行为的影响有限,需与其他措施结合方能显现积极效果;合理组合上述三种措施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行为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
摘 要:“互联网+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导向性等特征。在智能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叠加的背景下,加快“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塑造、推进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必由之路。从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的角度,揭示“互联网+课程思政”内涵与特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生层面论证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并从改善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线上教学水平、加强网络教育平台建
摘 要:审美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工具理性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主要表现为器用化的审美窠臼、灌输化的知识困境、政治化的刻板印象以及片面化的狭隘眼界。为此,要解蔽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复归,首先得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基本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