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语体系对于深化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指导新质生产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语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语境、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语境,是建构这一话语体系的基本语境。新时代建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应不断拓展核心话语内容,创新
摘要:“三个集中”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力,以及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三个集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三个集中”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功能使命性改革要求,坚持分类指导、提升整体耦合效应,坚持动态
摘要:建设新质师范大学是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选择,也是以教学与研究为基础、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师范大学的改革方向。这种新质师范大学展现出办学赛道新、教育模式新、育人能力新、结构要素新、办学使命新、科教融合新等若干新质属性。建设好新质师范大学,坚守人才培养职能、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是“人才提质”之路,强化科学研究职能、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创新提质”之路,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完善
摘要:“双碳”发展战略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提出的国家战略决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支撑性、基础性作用,其中,碳中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双碳”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形成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双碳”发展战略对我国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同向促进作用,为了最大化发挥这种作用,政府需做好顶层设计和拓展碳汇空间,助力实现生态现代化。
摘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嵌入型合作通过权责分配、行为规范、成本削减、能力支持促进了治理结构完善,助推了治理效能改善,但仍存在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具体体现为制度理想与制度设计和运行实际的差距、地方层面目标与国家层面目标的差异、合作达成效率与环境治理公平的张力。从嵌入型合作视角出发,需要构建各方主体平等自主合作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共享,强化合作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一个产业人口非农转移的经济过程,又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流动过程。市民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公共事务属性,基于劳动价值分配原则对该群体进行价值补偿的公平要求,以及市场在调节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失灵,是政府干预城镇化进程、承担市民化治理责任的主要逻辑因由。政府公共干预的责任边界在于提供良好的城镇化政策架构,并为农民工提供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待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干预的价值
摘要: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开发对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建设,M应用场景实验室是国内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先行者。尽管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前瞻性结构为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行动者分配了角色,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行动者并未接受其所分配的角色和推动承诺和要求循环,最终导致M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期望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让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摘要:智能包含“智力”与“能力”两个方面。“智力”意指理论意义上的认知力,“能力”意指实践意义上的能动力。真正的智能行为必须做到“智”与“行”的兼备。人工智能能否拥有人的心智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拥有其“能”,即它能够做什么;而且更在于它能否拥有其“智”。对人工智能之“智”的分析仅仅是一个先验性的理论分析,因此对它能否拥有其“智”的回答也只是一个先验性论断。而人类设计出人工之物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做出智能
摘要:图灵测试聚焦探索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可区分性,并引发智能问题的广泛争论。由于其后续的变体测试多着眼于通过技术实现机器迷惑人类的目的而逐渐脱离了智能问题的核心,并且智能问题本身也涉及诸多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因此学界尚未就“机器是否能够思考”达成共识。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揭示出许多先前被视为正确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智能观。其一,智能具有多种功能、形式和结果,人类中心
摘要:身体话语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整个研究历程,成为其新世纪伦理-政治思想转向的核心线索。伊格尔顿的身体概念具有物质性、互动性、同一性、身心一致性以及非个人性等特征,其身体话语概念包括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号、感觉和艺术以及伦理和政治四个重要维度。伊格尔力图借助身体来构建文学、美学和伦理、政治之间的一致性,身体也成为其唯物主义伦理学的基石。 关键词:身体;自然和文化;语言和符号;感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的纪检监察制度的奠基时期,历经初创、适应性调整和党政并轨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纪检监察制度以党章、决定等规范性文本为依托,反映出纪检监察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为研究该时期纪检监察制度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党的纪检监察制度是在吸收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实践的教训和革命形势的实际而逐步探索建立起来的。其制度形态的转变折射出了党在共产国际指导权与自主权之间寻求平衡的方式,以
摘要:监察留置讯问具有高度强制性,应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予以约束。在国家尚未制定监察留置场所法规的前提下,各地留置场所可探索建构提讯制度,以达到短期内提高留置场所监督制约水平进而有效约束留置讯问的目的。留置场所是一种特殊的“办案场所”,其“服务办案”职能与看守所的“服务诉讼”职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留置场所在履行“服务办案”职能时,可以且应该兼顾留置讯问效率与权利保障价值的平衡。我国的看守所有一套成
摘要:相较中央、省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监督而言,市县派驻监督具有易受熟人社会影响、人员力量与职权受局限、密切联系群众利益的特质。市县派驻监督有利于预防违纪违法行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并增强群众获得感。当前市县派驻监督面临监督的独立性较弱、监督目标失焦、监督执行存在偏差、专门考核虚化以及派驻监督人员能力不足等挑战,因此,提升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地位,强化对“关键人和事”的监督,厘清派驻机构、派出机关及驻在单位
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源于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守正创新,是对破解教育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就其基本向度而言,教育家精神的意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自我生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内在修养与外在表征的统一、理论学识与躬耕实践的统一。就其践行理路而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教师信念之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摘要: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对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教育事业,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测度,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聚焦于我国民族地区独特的制度和文化情境,通过扎根理论和因素分析,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结构和测度量表。具体而言,首先借助扎根理论,通过深入剖析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故事,
摘要: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对20名职前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征,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相关知识发展突出,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技术知识发展不足;实习各阶段的知识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比较不同专业背景组和有无教学经验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发现,不同组别职前中文
摘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是唐代历史上筹备时间最长、送行仪礼规格最高、对当时政局影响最大的公主和亲,是中宗力图提升自己政治权威、重构皇权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宗虽然是当时政治权力之争中的失败者,但由他主导的金城公主和亲,在玄宗开元年间的唐蕃关系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唐中宗;皇权重构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4.0715 收稿
摘要:对于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学界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且前后割裂相悖,即对其清末为官甘新时期多持肯定评价,而对其民初主政新疆时期多以“愚民政策”加以贬责。但是,这一前后割裂而相悖的评价并非切实。事实上,作为一位庭训所成、学优而仕的科举正途出身官员,他在仕宦甘新时期亦可谓“仕学相资”,不仅在公余之暇通过“日日读书”、“日日见客”来增广学识见闻积累与天理人情觉悟,而且明确反对老
2024年8月24日,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四川省虚拟教研室“中国边疆民族共同体历史课程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的“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