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理论根基、内涵体系、出场语境和叙事风格四个维度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具有话语底蕴的深厚性、话语内涵的科学性、话语语境的针对性及话语叙事的生动性等话语特质。剖析这一重要论述的话语特质,熟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逻辑和话语表达是准确把握重要论述体系要义的基本要求,对坚定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和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坚持
摘 要:“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思想条件和方法遵循。探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现路径,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具体而言,在价值意蕴上,体现在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增进意识形态情感中始终坚持社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政党责任”一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尤为重视的政治话语。在现代民主政治下,负责任是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应当具备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以及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责任的内在意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履行政党责任,既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责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基于对中
摘 要:地方党内法规作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专业规章制度,是全面落实上位党内法规的主要渠道、灵活应对地方治党需求的关键钥匙、高效推动依规治党进程的力量源泉。考察地方立规实践可以发现,重复立规、“层层加码”、操作性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地方立规活动的创新探索不足、地方立规权限不明形成责任逃逸空间、“宜粗不宜细”立规导向的纵向传递、地方对程序性规定的重视普遍不够,已经成为深化地方党内法规执行力的
摘 要:社会号召力作为党的领导力的内在构成,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砥砺奋进的战略支撑。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历史主动,也是提升党长期和稳固执政可行性的行动自觉,更是协调党社关系和化解党社矛盾的核心驱动。历经“萌芽发展”“深入推进”到“多维展开”再到“持续创新”的逻辑演进,党的社会号召力在深化拓展中得到显著增强,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经验,即在筑牢意识形态阵
摘 要:文明与空间具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文明发展依托一定的空间形态展开,而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为人类文明进一步变革与跃迁创造了场域支撑。从空间非正义迈向空间正义,不仅构成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价值图景,而且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空间构造的价值底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实质上是对既有的空间非正义的批判与解构,是一种引领人类迈向空间正义的价值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空间正义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话语
摘 要:在自由的全球化电信网络政策助推下,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构筑起的虚拟空间,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政治治理的一块“新地”,其中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上的数字化转型,联动着政治治理样态上的进阶性调整,即资本主义治理由前数字时代的传统态发展为被数字技术强化的增强态,进而突变为操控精神的极端态。在一定意义上,技术性增强还只是资本主义治理的一种量变,而精神政治学则
摘 要: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人类的政治文明当居重要位置。民主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政治理想之一,广义上从属于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核。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生发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核、价值理念的传承、凝练。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的文化溯源及其时代价值,应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重构其认知模式和价值呈现。
摘 要:开展爱国奋斗研修是引领新时代专家人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专家人才爱国奋斗研修体系面临课程设置科学性、研修方式有效性和研修机制健全性不足等发展性困境,必须以政治引领、知行合一、全过程研修为理念指引,建构突出类型化、总分式和结构化的研修模式。从研修目标、形式、内容、方法和评教等方面完善研修课程体系,从研修选任、课程和日常等方面优化研修组织管理,从师资库建设、研修
摘 要:叙事是青年表达爱国主义的有效形式,数字时代的青年爱国主义叙事主要通过网络叙事的方式展开。在数字网络构建的全新叙事生态内,青年爱国主义叙事过程呈现新的表征:数字青年成为叙事主体的身份延伸,网络语言成为叙事文本的内容构成,圈层互动成为叙事语境的现实依附,精神交往成为叙事意义的基本指向。同时,青年爱国主义网络叙事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碎片化叙事与游移的青年认知交互作用、动态性叙事与易感的青年心态交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生态呈现出高度智能化趋势。算法话语权不仅处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安全,而且作为一种以“技术”形态出现的话语体系,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也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算法话语权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全新研究视角对其基本内涵、运行模式和权能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技术环境下多模态空间架构话语形态运行规律认识,进而为网
摘 要:数字空间生产由经济场域转向一整套重构虚拟世界规则和权力体系的政治场域,并将全球秩序、意识形态转化为数字资本操控的内在向度,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化的身体政治操控。具体表征为劳动及生活行为过程的“泰勒主义”生产程序、数字资本对个体的政治价值规训、“概念”的持续性覆盖对记忆的“再生产”以及数字空间结构所造成的身体“差序格局”。数字空间生产的政治规训无非是蒙太奇架构、“技术透明性”两种不当的空间结构运
摘 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自然既不是康德所言说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的逻辑运动的产物,也不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感性直观物,而是与人的社会生产活动相统一的存在,因此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这一理解从本质上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质,这种历史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本化”这一现代性状况。马克思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联合通道中揭示了这一状况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
摘 要: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迭代发展,并在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样内容的理解与生成中广泛应用,在极大提高相关作品产出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可版权性争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尚无明确规定,须更深入地审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性”资格、相关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与“价值性”、知识产权制度的本意与本质等问题。将法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依托技术优势与资本逻辑耦合,实现了权力的再生产,并作为一种新的权力形态,成为现实社会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变量。在实际运行中,算法以“赋魅”的方式获取受众的依赖与追随,并以难以感知的实践形式再现权力“魅影”,引发了新的现实困境。以算法权力实践的“赋魅—祛魅—返魅”为线索,基于算法权力“赋魅”的逻辑理路,可从量化、剥削、规训三个内在机制对算法权力进行“祛魅”,以消解其实践“神话”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产物,高校“数智思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契合国家发展之需、切合社会稳定之举、迎合个人成长之盼、符合学科融合之势,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的实践要求。高校“数智思政”所内蕴的一体化建构理念、主客体交互结构、预测性分析过程、多维度综合评价等特性,将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现提质增效。系统审思高校“数
摘 要:公共情绪反映着社会情绪的脉搏与流变。智媒时代,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互联网多模态趋势不断加强,网络情绪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过程复杂、主观情绪较多、传染效应较强等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场域的延续与发展,必须契合互联网多模态趋势下网络情绪传播的特点与逻辑,发挥情绪传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心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需要从加强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