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受到人类既往实践活动所建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的整体影响。从社会条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经济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优化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文化繁荣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正向的灵魂指引。为此,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强社会资
摘 要:兼具科技成色和绿色底色的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中具有“牛鼻子”的关键作用和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如何加快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孕生于对世界科技发展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与理论进阶。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具有严密的伦理结构,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伦理立场、求真向善的科技伦理旨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追求、规范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伦理保障以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伦理秩序。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伦理向度及价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价值自觉和坚定的政治价值信仰。政治价值作为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基础;政治价值信仰作为政治价值体系的三大观念层次之一,是政治价值自觉的载体,更是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政治价值信仰包括政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决定性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转化为现实必然。这种必然性源于党的先进性特质,并通过先进理论的思想引领、崇高使命的方向引领、“刀刃向内”的组织引领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展开。在百余年的奋斗实践中,党以其先进性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昭示着在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推动将党的先进性引领优势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效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家国一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进路。新型政党制度依托自身优势,可以更加深入到家庭之中,将“家”和“国”发展成为更加紧密的共同体关系,即“家国共同体”,这将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中的社会动员能力。基于共同体理论视角审视,新型政党制度在型构“家国共同体”中,呈现出组织协调、记忆动员和权威引领的内在机理。可依托新型政党制度对“家
摘 要:网络评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叙事或言说方式,是生成网络舆论、议题、热点等最基本、最广泛的元素。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与突破使网络评论与人们的社会交往、沟通方式深度融合,现实社会转型发展的复杂性和群体利益的分化投射到互联网中形成的观念冲突以网络评论的形态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显性和隐性的意识形态边界内,网络评论具有凝聚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其在技术之争、话语隐忧、主
摘 要:新媒介技术革新推动“受众意识”的整体崛起,赋予受众“介入”话语意义建构的功能,对“传者本位”的传播惯性带来现实冲击,驱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发生革新。从价值、实践和方法层面辨析受众这一要素的价值意蕴,可构建“传者”与“受众”二者逻辑耦合的“合作”关系,并基于受众需求和体验的实践导向,形成引领式诠释说服、共鸣式描述转译和互动式意义生成的话语叙事策略。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受众;话语分析
摘 要:图像作为承载文化价值的具象符号,在数字技术的赋权下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叙事样态,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图像经验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镜鉴,图像符号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图像思维优化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语境,图像感性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然而,如果过分扩大图像叙事的工具理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则会面临图像的“崇拜化”与“表象化”消解理性价值、“娱乐化”与“碎片化”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代际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日益增长,由此导致的人口压力、环境与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不可再生资源即将耗尽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代际正义实质上是一种分配正义,强调自然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在现实中表现为一种生
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文明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文明的发展方向、样态和程度关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新样态,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并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推进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效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
摘 要:任何形式的治理都要借助一定的资源来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作为对历史上存在于乡村社会并对秩序建构产生作用的一系列要素的总称,具有强内生性、超稳定性、低开放性等结构特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宏观层面的自主性、中观层面的强制性矫正、微观层面的隐性嵌入,存续的关键在于其原生性价值的持续突破和适应性价值的生成累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在涵养治理生态、提供要素支撑、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仍具
摘 要: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是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现实之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之举。新时代的数字乡村治理要以数字包容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数字治理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基于嵌入理论视角,数字技术主要通过主体、流程、参与以及秩序四个维度赋能乡村治理。当前,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面临着协同惰性、供需错配、伦理失范以及逻辑背离等一
摘 要: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人们的情感沟通架构了桥梁,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在风险传播当中,数字媒介所导致的负向情感后果包括消极情感的加速传播、情感反应的升维扩散、情感交互的负向引导三个方面,其背后的信息传播逻辑在于数字媒介的普遍使用催生了情感表达多元主体,凸显了情感因素价值地位,导致了人们的情感沟通发生从“离身”到“具身”、从“个体”到“公共”的范式转变。为应对数字媒介风险传播的
摘 要: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文明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将文明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融合,以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青年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出发,探寻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新文明形态。而在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批驳中,马克思认识到文明的进步无法依靠理性自我完善的趋向,只有“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野,才能获得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的深化也推动了
摘 要:自然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核。立足实践的主客体关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自然价值指人的行为对自然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的生态平衡需求的意义,并以实践为中介连接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罗尔斯顿以自为的存在作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依据,依赖于人的直觉来实现“事实”与“价值”的连接,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论坚持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系统的生态整体观、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观,并在
摘 要:网络中海量的可视化信息通过一定的组合逻辑衍生出新的价值关联,这种“网络蒙太奇”表现手法及相关现象对青年价值认同产生了双重影响。它能以感官沉浸增强青年价值认同的内驱力、以互通互联扩展青年价值认同教育内容、以隐性教育补充青年价值认同教育方式,也会因浅层表达放大青年的价值虚置困境、感性认识加剧教育效果的主体偏差、技术泛化降低认同教育过程可控性。对此,要积极引导“网络蒙太奇”发挥正向作用,虚实结
摘 要:在“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融媒体环境下,“媒体互融、全员发声”日益影响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生成新的教育话语场域、掌握多元文化中的教育主动权成为助力融媒体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原因。融媒体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内容和创新极具特色,但仍面临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削弱原有的话语权威、因应融媒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思路亟待改进、传统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