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秉承着主体创造性原则、客体现实性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旨在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磨合与批判中,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核、思想底蕴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线索,既是凝聚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重要助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具体呈现为纵向与横向的时空逻辑、共性与个性的比较逻辑、宏观与微观的方法逻辑。新时代构建具有强大凝聚
[摘 要] 高质量发展要求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但当同时面临多个任务目标时,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策略性选择。根据经典的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可从“边际回报率差异”和“任务间关系”两个维度构建地方政府激励的三种类型:激励扭曲、激励弱化和激励合一。2005年环保项目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后,中央政府政策调整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的互动过程表明,仅靠加大对被忽视任务的考核
[摘 要] 围绕地方政府“双碳”政策的核心问题,引入多重制度逻辑这一视角,通过对全国20个省份“双碳”政策文本进行扎根编码,可揭示地方政府“双碳”政策的选择偏好及其内在特征。各地方政府“双碳”政策是基于政府逻辑、组织逻辑、公民逻辑三种制度逻辑形成的。地方政府“双碳”政策的选择偏好主要包括绿色变革型、市场循环型和技术创新型三种。其中,绿色变革型具有政府指引性、组织绿色化和公民同质化的特征;市场循环型
[摘 要] 政府算法决策风险是人工智能算法嵌入政府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新风险类型。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构建符号“主体—媒介”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政府算法决策风险实质是政府算法决策相关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对符号媒介价值的整体性偏离,易导致政府决策产生不能达到其目标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技术、主体、制度层面的主客观抵牾与隐患是引致政府算法决策风险生成的重要诱因,其生成过程遵循决策“互动价值偏离—互动媒介缺陷
[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互动模式,其在言语生成和对话交流方面的特性,需要从身体政治学角度进行深入反思。身体间性理论为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输出方面的自主意志和意向性表达提供了分析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身体”本质包括“技术本质”“话语生成”机制和具身体验三个部分。在实践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减少身体语言自主性、隐喻性反映身体实践价值观念以及通过媒介引导身体观赏方面,表现出符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的先进生产力,它对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强劲的赋能作用。从内在机理看,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的生产要素、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全新的发展动能,但也存在着效益非均衡、技能偏向性、“场效应”颓疲等现实限度。数据要素价值空间异质性、生产模式变革的技能溢价、创新生态体系的梯度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城乡、行业和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
[摘 要] 平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态,呈现出整体的新异性,具有较高话语热度。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理论研究主要呈现为三重逻辑,即利润、地租和价值的逻辑。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来看,这三重逻辑并非并列式逻辑,而是一种进阶式逻辑。从广告收入、品牌价值和金融租金角度来理解数字化平台的利润来源,构成理解平台资本主义的初阶逻辑,这种理解只是在探讨资本运动过程的表层逻辑
[摘 要] 根据阿瑞吉的论证,明清时代和当代的中国走的都是“自然的”非资本主义市场发展道路,不仅践行了斯密主义,更证明了斯密理论的正确性,所以“亚当·斯密在北京”。但是,作为这种论证前提的那个斯密并不存在。这种论证既没有将当代中国与明清时代的中国区分开来,也没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转移”,为什么当代中国能成为“东亚经济复兴的领导者”。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国依靠小农
[摘 要]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过疏化”进程中,乡村因人口基数缺损导致乡政村治体系运行面临难题,需要重构乡村治理机制与治理单元来实现基层善治。乡村通过重构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幅度、提高在村党员的治理参与度、以党员联户来充实基层治理网络,并通过区域化党建来形成村际联合发展的驱动力量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平台。Z市以党建融合发展区为组织依托,搭载网格化治理技术,形塑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与新规则。实践表明,
[摘 要] 返乡小镇青年进则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实现扩大化的家庭再生产,退则不甘于在乡土社会重复简单的家庭再生产,同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社交收缩、婚姻“脆化”、身份失焦、价值规范内化不足等社会化困境。其根源在于返乡小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持续地被分隔在各个社会子系统内部,并始终与家庭、学校、地方社会、同辈群体等主要社会化结构缺乏深度交互,使得他们生命体验单调、社会支持缺如、主体性受抑制与社会化不充分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从内在逻辑和实践进程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分别是这两个优先发展的关键支点,只有实现这两个关键支点的互动共进,才能有力促进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价值上互利共赢、系统间互依共存、功能上互补共成、发展中互动共生的四维度的耦合关系,为两者
[摘 要] 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初衷十分可贵,但当前主流研究过度依赖于科技可以解决老龄化的潜在假设,导致拖拽式数字融入将老人关乎的自信、自尊和自重均虚置,技术理性越位使其个体自主选择悬置,老年人成为技术乐观主义话语型构的“单向度”长者。“以爱为名”的数字融入之于老年群体并非符合全体的最优解,适当断连与回归线下交往或许能看到老年群体更为丰富的精神面向。线下空间的具身交往并非数字融入的对立面,二
[摘 要] 基于系统论理论中系统的整体性、要素的关联性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大视角,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呈现出三大发展困境:制度参与水平的“金字塔”型结构、主体负担的非均衡性和实际替代率与合意替代率的偏差;系统内部分群体存在参保壁垒和参保后转换衔接不畅等问题;系统整体受到人口老龄化、经济新常态、新就业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应坚持系统性思路,
[摘 要] 苏轼驾驭《渔翁》诗解中提出的“奇趣”概念完成了一次北宋文化与诗学双向建构的遨游之旅。苏轼发现,柳宗元借助“奇趣”视野完成了对屈子生命美学的诠释。立足北宋文化建构之命题,苏轼用“奇趣”观照和整合了颜回乐处与渊明自得两个文化场域,在王学、洛学之外建构了以“颜陶”为核心的宋调文化意蕴与诗学审美框架,蜀洛两学实践了不同的文化取径。 [关键词] 奇趣;苏轼;文化;诗学;双向建构 [DOI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