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经过近百年的演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造型、笔墨、图式抑或意境,都呈现了崭新的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画在造型上完成了现代转型,相应地,笔墨技法、图式构建、意境营造等都有了崭新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呈现出更加多元包容、新奇深厚的气象,其中坚力量是三零后到六零后画家。进入21世纪以来,七零后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注重内心体验与时代映射,在中国画本体语
龚仁军 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山水画会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一批“巴蜀画派”艺术实力代表人物。美术作品曾多次荣获“齐白石奖”“巴蜀文艺奖”“四川文华奖美术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美术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大观》《中国画收藏》《四川美术》等专业期刊。 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水墨中
金心明 1970年生于浙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副主席,西湖画会艺术总监,寒之友社艺术总监。 “世界”是时间和空间所能指示的最大概念,据说要三千个大千才能组成。世界那么大,反正是我所不能确指而梦见的那种大。“世界”同时又是每个人的内心,以及由内心而起的各种想象。 我有着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常常为之自省。倏忽人间五十三,要在古代,早已到白发苍颜的年纪了。
丘挺 1971年生于广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宋画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水墨探索中与不同
王 平 字乔笙,1971年生于安徽桐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曾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席团委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报》副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委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辑。 在见到王平的画作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极具才情的美术理论家,在得知他也跻身丹青之事后,颇有些为其惴惴。第一,“术业有专攻”,身为一家全国性美术大报
王跃奎 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艺术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咨询专家,全国中国画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库专家。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入选和获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升庵在泸州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泸州是英雄之地、人文之地、美
徐光聚 1974年生于河南南阳。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研究生导师,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委员,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荣宝斋画院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出版《当代画家精品集——山水徐光聚卷》《当代逸品十家——徐光聚卷》《徐光聚山水画精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徐光聚》《灵气所钟——徐光果秀美临的与生》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党校图书馆、国家
杜松儒 1975年生于天津。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展览处处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作品在国内外展览60余次,在国内外美术期刊上多次发表,出版过多本个人画集。作品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湖南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就压倒了人文主义,在一个移动互联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考察,首站来到广元,在翠云廊古蜀道详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总书记驻足凝望千年古柏,嘱咐“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及蜀道,世人无不忆起诗仙李白《蜀道难》中的千古绝唱;“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景阳仍风雨,苍茫古栈云。”李商隐笔下,有长廊,有古栈,有翠柏,写尽蜀道
何国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原主任、教授。 蜀道指古代关中平原进入成都平原的道路系统。以汉中平原为节点,向北穿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称北栈,向南穿越巴山进入成都平原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称南栈。 南栈诸道中开凿最早、最重要的是金牛道。如果从《华阳国志》记载的“五丁开道”故事算起
广元画家马惠生近期推出了他的蜀道题材水彩画展,透过如诗的画境,折射出他对传统写意水墨画意境的借鉴与吸收,完成了从具象到意象的蜕变与升华。 马惠生近年来一直以蜀道风景为题材,先后创作了蜀道翠云廊古柏系列、蜀道雪景系列、蜀道古村落民居系列、荷花系列以及美丽乡村系列。其水墨氤氲、意境深邃的画面与构图,与众多写实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对蜀道大山大水的浓情描绘,很好地诠释了他对这片沃土的热爱。 马惠
王锐首先是以花鸟著称的画家。其梅兰竹菊,即便寥寥数笔,也能风神自来,形神毕现,栩栩然君子。其笔墨干净内敛的程度让人想到元人倪瓒,但最近两年,王锐的主要精力似乎转入了山水写生。写生当然是面对自然物象收集素材、训练技法的一种方式,但也可以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保持现场感的创作方式。王锐标榜的所谓“写生”主要指后者。 王锐沿着蜀道写生,但我无法把王锐的山水画纳入传统意义上的蜀道山水画,因为尽管画蜀道,画蜀
赵冬,字子砚。“子”有君子之意,品质高尚。“砚”有坚定之意,对事有恒心。 第一次认识赵冬的时候是在冬天,黑色的羽绒服外面穿了一件旧的蓝色长衫,一副黑框眼镜挂在脸上,眼镜后面那双细长的眼睛里透着一股“看破”的笑意,举手投足不急不躁,说话温言细语,不禁让我想到“学者气质”和“文化修养”这两个词语。所以,从心底我更愿意称呼他为“子砚君”,觉得更符合他的气质。最开始,我不理解那种“学者气质”和“文化修养
蜀道山水是赵勇绘画基本题材:参天古柏、溪流村庄、云山苍茫。 我这里要谈的是他以剑门为题材的四幅巨制:《剑门重峦叠嶂图》《万山磅礴看主峰》《蜀道人家》和《蜀道云峰秋声》。从画题看,虽然只有第一幅指明“剑门”,但从画面看其他三幅也只可能读成剑门。李白《蜀道难》、杜甫《剑门》之后,“剑阁峥嵘而崔嵬”“剑门天下壮”就成了历代诗歌、绘画表现剑阁/剑门的基本意象。赵勇沿袭了这个基本意象,但更加注重对“剑阁峥
松柏,自古为画家入画常见题材,不仅在于其造型高古,更重要是其内在的风骨,暗合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而翠云廊的古柏,更是将这份风骨演绎到了极致。 翠云廊的古柏,从秦汉始,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苍翠挺拔,展现出一种超越时间的生命力,以其硕大、古异,名扬于世,为画家画柏必去之地。翠柏森森,我第一次去翠云廊就彻底被震撼到了,见过柏树,没见过这么巨大苍劲的古柏。踏入这片古老的地方,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走进
白马关距德阳市约15公里,距成都市约88公里。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早之国道——金牛古道,也是蜀汉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庞统祠”所在地。白马关是先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越过此关乃是川西平原之一马平川之地也! 步入白马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金牛古道,石板道上清晰的“鸡公车”车辙辙痕无不叙述出古道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深沉之情感。古道两旁以及遍山古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冠盖如荫,使得被残碑断阙相拥的庞统祠更显静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辉煌文明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很多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精彩,而石窟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蜀道自古连接着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关中盆地,是中原与巴蜀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广元位于巴蜀文化和秦楚文化的交融纽带古蜀道之上,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艺术流传至此并保留至今。 蜀中各地的石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其形式及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主要以表现佛教题材为主,同时也包括了儒、道、
这是一个艺展的主题。 从2020年7月浣花堂黎光成师生作品展“好久不见”,到2024年9月黎光成、吴浩两位老师的师门联展“不如见面”,这是一个以“艺”为媒、以“见”为旨的连续性展事活动。和所有展览一样,其“艺见”的对象、内容、形式是什么?自然是活动的应有之义,将其交付给现场观众和杂志读者来进行“意鉴”,是作为展览的必然选择,也是杂志社在此推出《师门》专题的由来。首先是对象,和谁见?与道友、知己、
2020年7月,黎光成先生和他的七名弟子在四川福宝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师徒联展,名为“好久不见——浣花流香·黎光成师生书画展暨邀请展”。四年后的今天,黎光成又带领八名弟子,邀请著名国画家吴浩师徒十一人,故地重游,以二十位艺术家的阵容来举办这一个更大规模的师生联展,把昔日一门之下的师徒及同门间的见面扩展到了两个师徒团队之间。此次展览叫作“不如见面”,与上次相同的是,这次也并非仪式化的见面,因为它同样需要
黎光成 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四川西蜀花鸟画院双流分院院长,成都中联国兴书画院院长,第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自幼习书法,师从周浩然、钱来忠先生,书法以行草见长,兼楷隶多种书体。主编《走进金沙·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大型书画册,著有《成都别墅列传》《成都老房子·太平巷里》《图说百年体育》《印痕》《黎光成书法》等。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纵观历代
高利民 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直文艺支社副主委,九三学社四川书画院副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油画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蜀都书画院理事,成都高新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因参加师门展览,需按杂志社要求为自己的绘画写一点感想,想了很久,不知从何下笔。因为一幅作品本身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再加上担心描述太过,难免又有自我吹捧的嫌疑,希望读者权当闲聊。 这次展览画了五幅新作
江 淼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德阳市江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绵竹书画院副院长。幼承家学,先后师从著名画家黄纯尧、秦天柱和江宏伟。曾荣获“绚丽年华”第八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一等奖、四川省第三届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类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全能一等奖。 “师造化”是古人对写生心得体会的描写,无论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方艺术都特别重视写生。受江宏伟老师的
康 杰 笔名江舟,斋号好学堂、停云阁,职业画家。民建成都市武侯区总支委员,民建中央画院四川分院院士,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自学画以来,我自然而然对画画多了几分领悟,以至每次和艺术家交谈时都会多几分惊喜和共鸣。我感恩与康杰先生相识,在他那里,我似乎更多地感知到一些难以言表的深层次的东西,或是一种态度,抑或一
康俊 笔名寒石,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民建中央画院四川分院副院长,民建四川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书法教育、艺术创作、社团组织工作,先后编著出版学生书法字帖、书法教材数十本,创作硬笔行书“汉仪寒石体”。 书法艺术,传承不易,创新更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难上加难。寒石的书法,洒脱旷逸、不落俗套
罗玉祥 四川安岳人。自幼学画,1989年投笔从戎,2001年油画作品《向日葵》荣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优秀奖,2002年油画作品《长城》入选全军美术作品展,2009年脱军装从商,2014年拜黎光成先生为师学习书法。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书法创作过程也是
童乐蓉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作品曾荣获锦绣天府——四川首届妇女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16“翰墨成都”书法作品年度展暨名家名作邀请展优秀奖、第六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全国工笔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优秀奖等,《回眸锁金秋》入展品真格物——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 在工笔人物画这个传统积淀丰厚、绘画题材广泛、创作难度较大的绘画领域,童乐蓉老师本着对艺术
向运华 四川福宝文化传媒集团(福宝印社)董事长,四川福宝美术馆馆长,四川省收藏家协会轮值主席、党委副书记,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法人、理事长,四川省九寨画院副院长,成都市成华区政协第八届常委,成都市文艺行业党委委员,成都市文艺两新联合会党总支书记,成都开明画院秘书长。 在这喧嚣纷扰的世界中,西部高原的雪山就像是一片净土,给予我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画西部高原的雪山,是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的表达,
周金贵 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成都著名画家曾尧、林旭中,金石家孙海泉,书法家黎光成。其画作尤以描绘牡丹享誉业界,素有“金贵牡丹”之称,行家评其为“让牡丹在婀娜中颇具挺健之姿,在平淡中自有明艳之丽”。 黄宾虹曾说:“变者生,不变者淘汰。”这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笔墨语言的演进规律。将古老形态的笔墨语言推向现代,这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历史必然。我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遵循传统的轨迹一步步走到当下
吴 浩 四川自贡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雕塑专业访问学者。作品《沧海笑》获201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作品《蜀锦》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 江天空阔,人拥画船,英雄济济,美人掩面。船头鼓瑟吹笙,舱中气定人闲,近看船尾白浪,远望红尘俗事,杀伐已过,争斗渐远。梦中明月来照,觉时清风拂面。酾酒临江,烟波浩渺……这是无声的画面,然而歌声
陈 诗 四川内江人,毕业于成都大学,师从吴浩老师,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及传统文化传播工作。 宋代诗人王淇“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苏轼“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古人通过诗词抒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宋徽宗赵佶的《五色鹦鹉图》,赵昌的《写生蛱蝶图》,亦是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的观照。学习中国画始于我对绘画这项认识世界的工具充满的好奇,它可以以具象或抽象的形式表现世间万物,优秀的绘画作品更是
高柳笛 字牧兮。自幼习画,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学位,师从郭汝愚先生、吴浩先生。二酉山房书画研究会理事,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 从儿时涂抹到学院学习再到拜师学艺,时间如白驹过隙,其间我临过大量宋元绘画,后来也开始尝试结合传统没骨画法去创作萌宠题材。绘画之于我,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不局限于画种,也没有东方、西方之分,就像一些人不擅长语言表达
刘 敏 师从吴浩老师。 我自幼在乡村长大,家乡的田野、山川,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陪伴了我的童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步入中年,对大自然的这份深情愈发浓烈。在中年的某个转折点,我开启了国画学习之旅,希望通过这门历史悠久且精深的艺术,表达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看法。国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让我得以将幼时的记忆和中年的感悟,通过笔墨纸砚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 我的国画之路起步
刘 倩 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教授,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成都特约教室负责人,成都耘绮花美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雅集活动及艺术策展人。2021年起跟随吴浩老师学习国画。 在学习国画的这段时间里,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韵味的艺术世界,尝试把日常的插花作品画下来,让花艺这种有时限的艺术能以另外的方式长久留存,收获颇丰。古人说“偷得浮生半日闲”,事实上,雅致的生活不在乎花费多少时间,在于对生活价值
罗颖洁 传统文化爱好者。作品曾荣获“园丁颂”第三届全国书法美术教师作品大展一等奖。 2024年,我有幸成为吴浩老师门下的学生,踏上了国画艺术的探索之旅。在吴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与师兄师姐们共同钻研国画的精髓,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深远意义。 我的国画学习之旅才刚刚启程,我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与真诚之心,创作了以蓝色为主调的花卉工笔画系列《蓝调》。这一系列作品不仅记录了我初探国画的足迹和努力,
陶 敏 1974年生于自贡。2021年跟随吴浩老师学习国画。 生活美学,是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美好,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感悟;国画,则是用笔墨丹青描绘世间万象,传递着深邃的情感与哲思。当生活美学与国画相遇,便是一场诗意的交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功名利禄,忽略了身边的细微之美。然而,国画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引领我们回归内心,重新审视生活的真谛。一幅精美的国画,无论是山水的磅
王钊 副教授,三级美术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蜀都书画院理事,成都二酉山房书画研究会理事,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会员,成都市民盟书画院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家、省级展览并获奖。 “乘物以游心”取自于庄子《人世间》。是人与外物打交道的方法,也就是格物。一切物都是道的承载。我创作的《谁人依旧》系列是我用绘画的
徐同璞 师从吴浩老师。 2024年端午节,时值高考,我创作了一幅《一举高“粽”图》。此作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即将步入高考考场学子的殷切期盼与美好祝愿。 画中,男子跣足立于龙龟之上,头戴红花将粽子高高举起,这不仅是对端午食粽习俗的生动再现,更寓意着“鸿运当头”,祈愿每位考生都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怀中的“柿子如意”,以其形态与“事事如意”的谐音,寄托我对学子们未来生活顺心顺意、学
张 红 四川成都人。2021年起,跟随吴浩老师学习国画。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这几年跟随吴浩老师学习国画,深深被笔墨之间展现出的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打动。它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表达出的情感、意境和气韵,很让我着迷。 中国古人对四季花卉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我这次的创作初衷是想在四季中各选定一种花卉
张重庆 字青堂。书画师从画家吴浩老师。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极为丰富,深得文人雅士的重视和喜爱,为他们从事文学及文化活动增添了艺术雅趣,一些文房用具还是文人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的反映。 紫砂陶刻是刻绘的形式在各种紫砂器上创作的艺术,其灵感植根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博大精深中,有着十分深厚的挖掘空间,这种挖掘既是一种现实的物理刻画,也是文化空间的再营造,主题意蕴的再创作。 紫砂陶刻创作深度融合了中华优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纪实性,记录和展现了现实世界的多样与复杂。自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纪录片便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社会变迁、启迪思考的重要使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广泛传播,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其类型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在众多纪录片类型中,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探索,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这
一、纪录片声音的虚拟与真实 在纪录片的多模态表达元素中,画面信息通过视觉传播,眼睛传递给大脑,给人体带来确定感,这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真实性。所有艺术创作都需要在不脱离真实的基础上为叙事服务。而声音作为历史悠久且意蕴丰富的表达元素,匈牙利电影评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到,“声音不像画面那样,一旦消失就迅速退出我们的意识,它会在我们耳边回旋良久,使继而出现的无声的画面产生对比
叙事视角是创作者关注纪录片故事的一种角度,同时也代表着创作者讲述纪录片故事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立场和态度。叙事学与电影、纪录片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西方现代小说文学理论诞生以来,创作者以何种姿态观察故事、以何种角度理解故事、以何种立场讲述故事就一直是叙事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不论是对商业模式纯熟的戏剧片,还是小众先锋派的艺术电影,或是追求理性、客观、真实的纪录片而言,有故事的地方就有讲述
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和“文化名片”,以其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多元叙事,通过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丰富表达,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各美其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绝佳载体。如何担当国际传播使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话说长江》《丝绸之路》《阴阳》《沙与海》等众多优秀历史
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及新媒体矩阵的搭建与完善,微纪录片以其短、平、快、新的个性化特色,在当下日趋丰富的视频内容创作浪潮中脱颖而出。比起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体量较小,其具体时长虽未得到国内学界、业界的统一,但“1—25分钟的时长有弹性的包容度,对于纪录短片来说方显其微”(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49-51.)特征俨然深入人心。 作为
相隔千年,相距万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千年历史,跨越万里山川,承载着文明的光辉与交流的印记,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连云港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取材于江苏省六座城市与“一带一路”的古今渊源,创作了这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千帆之下》。影片采用互文手法,以江苏省重要考古发现为切入口,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
李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被称为“蜀守冰”,公元前256年,他奉秦之命来治理戎狄之地,因地制宜,采用“积薪烧岩”“无坝引水”等技术,以竹笼、马槎等工具,组织修建了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2021年,纪录片《蜀守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卫视同步播出,将李冰在治水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理念、理想信念和坚毅勇气凝结成精神符号,使他的理念被不断地赋予时代价值。 一、李冰精神的当代价
一条河西走廊,半部中国历史。“河西走廊”这一概念不仅是地处大山、大河与大漠之间的空间坐标,更彰显了兼具历史学与人文地理学意味的丰富文化积淀。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河西走廊》,正是从历史叙事的角度,牢牢把握住这一文化维度。影片不仅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更以史诗风格的艺术手法与影像书写展现了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探讨的是,“时间性的空间”在
1971年9月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副研究员。兼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理事。曾获中国文联首届(2000年度)和第五届(2005年度)文艺评论奖,第四届(2006年)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2016年度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优秀评论推优作品。目前主持一项国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子课题,一项国社科艺术学一般项目,独立完成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曲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着创新活力。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曲艺如何在守正中创新,成为时代赋予曲艺人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审美新需求”“跨界、多元、创新及传播”,以及“用曲艺讲好中国故事”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新时代曲艺创演的守正创新之道。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 曲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理事,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艺术家,香港艺术节委约艺术家。曾任北京现代舞团舞者/编导;曾出访十五个国家的重要艺术节;荣登《舞蹈》杂志封面“舞坛人物”;作为专家随中国舞协去到云南、青海、甘肃、西藏、延边、福建、四川、北京等地区采风及讲课。 曾荣获第二届
王国维曾言:“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换言之,凡具有美学价值之事物,尤其是文学与艺术之作品,皆须具备丰富多变且和谐统一之外在形式。而舞蹈作为艺术之母,自然亦遵循着这套美学法则。 我出生在四川省古蔺县,赤水河畔的“郎酒之乡”。这座小县城承载了我童年大部分的美好时光。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的那一年,一次偶然,我在古蔺电视台看到了一段关于家乡的舞蹈
斗争精神既是我们党赓续不断的优良传统,又是对新时代干部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敢于“亮剑”,要善于进行“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地坤》中,作者用文学的笔触,用事实对斗争精神进行了诠释,回答了新时代的干部为什么要“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个重大课题。 绿水青山草芬芬,自是人间好风光。读完邹瑾先生新作《地坤》,一种别样情愫萦绕在心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家邹瑾
《晏阳初》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不是谁想写就可以写出来的。苗勇创作这部作品,前后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五易其稿,才正式出版。出版前,两次因焦虑症住进医院,可见其中的艰辛。作家苗勇为什么能够完成这一部重要文学作品?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作家?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被提出后,许多重要学术著作的外文译本应运而生,但以中国人物为主题,且真正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却并不多。由苗勇著,2021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人
反映高原官兵用忠诚、热血、青春、生命抒写悲壮故事的“高原军旅三部曲”的创作,显示了军旅作家贺贵成为高原官兵树碑立传的文学责任与担当,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们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的时代画卷,也填补了青藏高原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在全国的空白,实现了他的“诗和远方”。 生活之于文学,犹如土壤之于植株,而优秀的作家总能够在生活的土壤中吸取美好的、善良的养分,进而开出绚丽的花朵。16年青藏高原军旅生涯的磨砺,既
《梦回东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为时代画像明德,推进川剧艺术“出人、出戏、出精品”,为建设四川文化强省提供新动力;在寓教于乐、以文化人中深刻诠释了川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用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 川剧,是我国十分有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久经巴蜀文化浸润而培育出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广大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
该剧巧思妙构着力于不同角色在“进退”表演关系上的手法处理,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有了支撑起一幕幕事件发生、发展的叙事动因。 由遂宁市川剧团复排演出的大幕戏《铡美案》将一个“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包拯,再次呈现给观众。该剧以精湛的川剧表演技艺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扣人心弦地推进叙事情节,尤以《香莲闯宫》《韩琦杀庙》《包公铡美》三幕,巧用川剧以一当十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所有人精诚团结的共同努力,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音乐剧《将进酒》的创作团队集结了编剧、词曲、演员、舞美、灯光、服化道等各个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共同呈现了浪漫又恢宏的盛唐气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肆意潇洒、狂放不羁,但在人生低谷时也会迷茫失意、复杂困顿的李白。 2023年11月30日,四川大剧院迎来了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成都的首演,该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团创作演出,四川省文
四川音乐元素在《家》中的运用,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四川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歌词和表现形式,展现了四川地区的风土人情,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发生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地方风俗。这种地域特色的强化,不仅提高了音乐剧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也更好地帮助了音乐剧民族化、本土化。 小说《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开篇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家》
在热烈而凄婉的曲调中,拉达梅斯为这位美丽温柔的姑娘因为忠于爱情而献出生命悲痛不已;阿依达却在心醉神迷地幻想着他们将去到一个没有烦恼和忧伤的天堂。阿依达此时已经没有紧张和害怕,她的痛苦已经得到解脱,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死亡。 19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在威尔第的手里达到了顶峰。歌剧《阿依达》是一部委约之作: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时,埃及首都开罗建造了一座大歌剧院——意大利剧院。剧院的开场式上需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