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征程中探寻到的民主新路,蕴含丰富内涵。从逻辑之维审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蕴含缜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特征之维审视,内生性、创新性和超越性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显著特征;从价值之维审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是对人类民主政治形态的新开创。从逻辑、特征和价值的三重维度上深入审视社会主义协商
[摘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理论依据包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性”是指生活内容的多元性、涵盖人群的广泛性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渐进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的“实践”既有党和政府通过方针政策指导、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
[摘要]提出“大党独有难题”命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实践表明,自我革命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之道。自我革命以“自我”的主体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通过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走好群众路线、增强反腐败力度,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精神支撑、力量支持和策略保障。新时代新征程,要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一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从城乡发展趋势视角论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重要性,强调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民族复兴的实现;从全局性视角论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内容,强调驻村第一书记要聚焦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做好村级党建和为人民服务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从系统性视角论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责任
[摘要]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及党建研究,要求做到抓经济社会发展和抓党的建设两手过硬,围绕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省域层面的创造性推进,深入回答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价值取向、科学布局、工作方法、基础保障等基本问题,形成以“领导核心论”“为民造福论”“整体推进论”“主体保障论”为主要支撑的党建思想,为我们深刻把握习近
[摘要]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开创者,毛泽东对一系列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治理探索。在政府建设领域,他对官僚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官僚主义是任何时期、任何政府建设都要面临和克服的根本弊病,在当前政府建设领域,同样要大力整治官僚主义问题。毛泽东的一系列思考和实践对当前政府治理的完善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从治本的角度,毛泽东认为无论是从党和国家的初心主旨出
[摘要]20世纪90年代,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冲突的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在于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为西方霸权服务,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破坏性,对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极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在协调推进内政外交国防的具体实践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文明观在政治格局、思维方式、历史观念、观察视野、实践进
[摘要]面对中国场景下的政策争议,叙事政策分析展现出了潜在优势。基于诠释和实证两种取向叙事政策分析的梳理,评述其研究现状及理论价值,发现诠释取向的叙事政策分析有突出的理论价值,但在服务于政策咨询方面仍存在局限,具体表现为政策叙事结构与要素不清晰、分析过程的参与不足以及分析结果止步于议题重构。基于此,面向冲突情境下的政策制定需求,尝试构建一套诠释取向的叙事政策分析新方案:在细化政策叙事结构与要素的基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意味着全国范围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即首先要实现城乡各自内部共富,特别是村域共富,最终实现城乡共富。村域共富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城乡共富的瓶颈。村域范围内实现共富是村庄内驱动力与外嵌助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村庄社会结构不同,实现共富的内驱动力也不同,在面对自上而下的共富政策支持以及资源输入时,产生的回应也不同,因此,需要将村庄社会结构变量纳入推进村域
[摘要]在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背景下,社会组织以内外交互的逻辑进入乡村社会,强调外生型社会组织依赖乡村外源系统的资源,以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联合乡村内生型社会组织,进而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动力。数字赋能强调数字技术超越“技术工具”范畴,成为社会组织内外交互发生、发展的驱动力与重要场域。基于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内外交互的现实困境,从“个人—组织—环境”角度解析数字赋能社会组织内外交互良性发展的逻辑思
[摘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红色物业”是党的组织体系嵌入和党员个体嵌入的创新载体,是党建和物业的有机结合。研究发现,在党建引领H市Y街道“红色物业”实践样态中,组织体系的嵌入改变了物业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使其在党的领导下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发挥政治导向的作用;党员个体的嵌入主要着眼于发挥个体的再组织化和服务作用,在实践中全方位实现“红色物业”与党的领导在治理
[摘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理论探索,需要回答它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三形态”展示了一个“生命逻辑到货币逻辑及其复归”的总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值人类自我全面异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物的依赖”时期,在价值设定上表现出一种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抗。但它并不是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更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仅用“世界历
[摘要]促进共同富裕须加强法治保障。相关法律主要以确立并对不同主体基于基础权利/权力产生的收益分配权加以调整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主体间性理论,不合理的负向差异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中央与地方、国家内部各区域、国家与国民、国民与国民之间,须通过收益分配权加以调整。在国民层面,对国民基于产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居住权、文化权、环境权、交通权,以及健康权产生的收益分配权进行均衡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