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住的大院里,曾经有一株桂花树。秋天时,它开花,花很小,藏在树叶间,不仔细看,几乎看不见。街坊曾经用它加糖煮沸做糖桂花。但是,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来没有闻到过它的花香。这很奇怪,因为在书中看过介绍,说桂花的香味是很浓郁的。 那株桂花树没几年就死了,大概水土不服,或者在北京的大院里很难养。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 如今,我们的大院都没有了。前几年,拆了。 到北大荒插队的第三年,我回北京探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那首最短的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
其实,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见只是被云层所遮蔽,并不会离开它存在的地方。 快中秋了,阳历是九月。 孩子要做九月天象的观察,特别是要观察记录月亮,从农历八月初记录到中秋节。 每天吃过晚饭,孩子就站在阳台等待月亮出来,有时甚至跑到黑暗的天台,仰天巡视,然后会看到他垂头丧气地进屋,说:“月亮还是没有出来。” 我看到孩子写在习作上,几天都是这样的句子:“云层太厚,天空灰暗,月亮没有出来,无法观
我估计,在他挥笔书写《岳阳楼记》时,疾病可能已经缠上了他的身子,只是他浑然不觉,仍在为天下忧虑,为百姓和朝政忧思。 在宋朝写词作文的人中,我常想起的,是范仲淹。 我所以常想起他,最初是因为他那些写离愁别绪的词句特别能打动我的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客居异乡的我,每每读了这些词句总能引起心的共振。 令
在一辆长途闷罐运输车上,一粒葵花子拥挤在成吨的葵花子里,拥挤在拥挤的梦里,它抑郁憔悴,苦闷不乐。可是,它只是沧海一粟,苦闷的沧海不知道一粟的苦闷。 此番远行,它们要穿越少量绿洲和大片沙漠,抵达炎热的内陆。 然后抵达市场,抵达烈火焚烧的炒锅和电流奔涌的烤箱。 最终抵达消费的牙齿。 然后化为碎壳和垃圾,灰飞烟灭。 它驯服了吗?它就范于时光和命运的暴力了吗? 植物有着我们不能想象的隐秘幻想和
假如我是个作家, 我只愿我的作品 入到他人脑中的时候, 平常的,不在意的,没有一句话说; 流水般过去了, 不值得赞扬, 更不屑得评驳; 然而在他的生活中 痛苦,或快乐临到时, 他便模糊的想起 好像这光景曾在谁的文字里描写过; 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假如我是个作家, 我只愿我的作品 被一切友伴和同时有学问的人 轻藐—讥笑; 然而在孩子,农夫,和愚拙的妇人, 他
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 我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 怎么学习呢?我看哪,第一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 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不敢下水,还学得会游泳么?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看刊物上登载的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好吧,就再写吧,还是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又写完了一篇或半
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两句:“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如果蒲松龄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肯定也就没有《聊斋志异》了。 童年时期的阅读,对我后来的创作非常有用,但可惜那个时候能借到的书太少了。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些特别健谈的人,像我的爷爷奶奶,他们讲述的故事,后来都成了我的写作素材。所以有人说,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祖父或祖母。民间口头传说,是文学的源头。我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
母亲说,织布的人,要想织出上等的好布来,就得钻到一间像地窖一样的房子里,每日早早地进屋,晚晚地才出来,不能叫人打搅,也不跟别人说话。 在我正式写作10年后,当我44岁的时候,我完成了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红处方》。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踌躇,自己要不要写长篇小说?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马拉松。我是个青年时代遭过苦的人,对所有长途跋涉的行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我甚至想过是不是一辈子不写
导 读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用各种方式颂扬丰收,千年前,苏轼在其一生坎坷的从政生涯中,也曾有过许多劳动的经历和丰收的喜悦时刻,他总是用诗词来表达对丰收的欢欣与赞美。 《喜雨亭记》:积极求雨,组织抗旱抢丰收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开始了为期4年的凤翔(今属陕西宝鸡)通判生涯。 在凤翔任上,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苏轼还负责着“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文化叠层异常丰富的它,每打开一层,都有一个大千世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此空灵飘逸、励志提神的诗句,正是出自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次①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次:住宿。 仅看题目,就知道王湾来到了北固山。王湾是洛阳人,估计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
导语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学习和教学中,孟子对读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法。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读书成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总体原则 学以成人。孟子认为,读书首先为了明白事理,提升个人修养。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读书学习就是要把人的善良之心找回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心,都可以成为一个贤人。而读书学习则
导 语 许多学生在撰写记人叙事抒情类作文时,在情感抒发方面常常面临两种困境:一是感到无从下手,导致情感表达苍白无力;二是过度渲染,使得情感表达变得空洞浮泛。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寻找具体的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具象的支撑,这种方法就是“寄情于物”。本期“名篇锦囊”,我们将通过赏读经典名篇看看名家们是如何巧妙运用这一手法的。 经典名篇赏读 片段一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
饭桌上静静地搁着一大碗萝卜炖排骨,里面的萝卜是妈妈今天从菜市场买回来的。我拿起汤勺浅浅地尝了一口汤,一丝寡淡的萝卜味漫了上来,我不由得怀念起那段在老家吃奶奶种的萝卜的时光。 小时候每逢过年,爸爸就会带我们回老家看望奶奶。依稀记得,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明媚的阳光透过无瑕的云层,洒向老家苍茫的田野。“冬吃萝卜,夏吃姜”,奶奶一边念叨,一边带着我和妹妹去地里拔萝卜。我们紧跟在奶奶身后,雀跃地走在田间的土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对不同类型、主体和诉求的图书阅读榜单进行观察分析,有助于读者开拓视野,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本文选择了以下几类数据和平台,以求分析内容全面且精准: 图书销售数据。实体书店和线上书店,尤其是天猫图书、京东图书、当当网等线上平台。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图书类别,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图书的销售情况和读者偏好。通过销售数据,可以了解哪些类型的书籍
在文学的殿堂里,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不同的风景和人生。《桃花源记》作为魏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带领学生走进这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银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的风格、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而著称,深深影响着后世。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鲜明,这与其生活
《落花生》是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经典叙事散文,记录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这篇文章既承载着传统文学的韵味,又体现着现代文学的创新,对其语言艺术的赏析不仅能引导读者深刻领会作品内涵,更能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演变提供重要的研究视角。 延续传统文学特点,提升艺术感染力 在传统文学中,语言的简洁、质朴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强调的是真实、自然和朴素的美。《落花生》一文
单元1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1~4题。(2024年中考甘肃卷) 像狐狸一样学习 ◎ 李南南 罗振宇 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成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