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当代中国方案,用生动的实践全面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原创性的区域合作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了中华文明原生性诞生方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当代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了古丝路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作为“大一统”理念的当代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作为开放性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了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品格;作为没有暴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通过对党的悠久历史的深刻考量、对党的极大体量的精准研判和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清醒认知,科学归置出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以联系的观点谋划体系健全、以发展的观点明确战略部署、以矛盾的观点分析尺度依止,是辩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党独有难题破解之道的三重维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指明了自我革命的前进方向,提高了全党上下的忧
摘 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保证和动力之源,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体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彰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精神生活主体、精神生活要素、精神生活环节以及精神生活整体发展具有主体驱动、要素扩展、环节畅通及整体超越的功能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
摘 要: 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译者伦理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该研究以孟子“四端”说为基本的阐释框架,讨论“仁义礼智”与译者伦理建构的内在契合性。“仁义礼智”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译者伦理的基本内涵,即:“仁”是译者伦理的依归,“义”是译者伦理的适切,“礼”是译者伦理的显形,“智”是译者伦理的评判。“仁义礼智”指向的译者伦理是一个互为解释和补充的关联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译者实施翻译行为的伦
摘 要: 基于凝视理论,从男性凝视、反凝视下的女性凝视与个体自我凝视三个视角,探究“她综艺”中厌女话语的表达与建构,并进一步探究厌女话语突破的困境,反思了厌女话语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男性凝视下显性的厌女表达包含女性的外貌年龄等视觉焦点以及重情感家庭轻事业的凝视视野,同时女性凝视依然被置入传统的男性凝视牢笼,自我凝视中暗含了女性自我偏见与虚假认同。厌女话语突破面临多重困境,既有社会长期规训与厌女潜意
摘 要: 关于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的研究历来为国内学界所重视。近十年来,随着问题意识的不断增强、研究范式的不断更新,学者们围绕“为何宣传”“宣传什么”“如何宣传”“宣传得怎么样”等问题,对中共中央机关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的缘起、内容、方式、影响展开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先行研究仍存在内容同质化、史料固化、方法单一化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注重广度拓展与深度突破的同构,
摘 要: 榜样因其真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以及对外弘扬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叙事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榜样选树标准突显人民性和时代性的价值取向;榜样典型构建彰显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双重特质;榜样人物奖励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摘 要: 红色诗词伴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历史,记录着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的光辉岁月。红色诗词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丰富的历史资源,在开展“五史”学习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有助于人民群众增强历史自信、抵制错误思潮,并自觉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五史”学习教育的载体,提升“五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在推动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
摘 要: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分配正义的抽象性、虚妄性,在拨开“铁的工资纪律”和“国家帮助下的生产合作社”迷雾的过程中,消解了拉萨尔抽象正义观的现实路径,逐步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正义的理论框架,规制了从按贡献分配到按需分配分层次渐进式发展的科学路线,彰显了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摆脱当前人类
摘 要: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是推动居民垃圾分类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场域。基于“2019年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社区治理方式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社会性治理方式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直接效应,并通过社区参与意愿、网络参与意愿对垃圾分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房价和房龄调节了社会性治理方
摘 要: WAP搜索服务作为搜索引擎转码服务,在技术上仅提供链接服务和格式转换服务,并不存在存储相关作品并提供给用户的功能,这使得WAP搜索服务的属性认定和系统缓存的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存在不确定性。通过研究《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即系统缓存的避风港规则的适用要件,结合典型判例“一搜案”,探讨WAP搜索服务法律属性,明确侵权认定适用标准,以及其适用系统缓存的避风港规则的困境,并提出对“提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检察监督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新时代虚假诉讼案件频发的现状,检察机关应该积极推进大数据思维赋能法律监督,通过转变大数据思维,推动大数据技术打击虚假诉讼行为。为确保大数据思维有效赋能虚假诉讼类案监督,首先,应当在类案监督的基础上,明确大数据思维的具体转变方式;其次,从虚假诉讼类案监督的实践出发,剖析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存在的诸如“信息孤岛”“复合型人才
摘 要: 网络空间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新的话语场域,为其话语的自我重构提供了新的空间条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旨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其有效性。研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应从三个向度实现转换:一是在话语的表现形式、话语的叙事风格和话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网络化”转换;二是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善于在网络生活中挖掘话语资源,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推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发展趋势。在时空维度,数字化转型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在时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传播与加速创新;在空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全域覆盖;立足时空,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必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因身体缺场、焦虑情绪、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时空矛盾。对此
摘 要: 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内在要求。“大思政课”特色在于“大”,本质是“思政育人”,形态为“课”,这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当前,在善用“大思政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主体缺乏有效联动、资源难以深度整合、载体尚未充分利用等现实困境,需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建立多维资源整合网络、实现多重载体协同发力,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